联系人:罗先生
联系电话:
- (0)18608776899
- (0)15987719668
E-Mail
- yngjzw@126.com
蛇口赤湾天后宫妈祖守望600年
作者:丁侃 崔洁 点击量:
位于蛇口赤湾的天后宫,坐落在小南山下,三面环山,依山傍水,妈祖之神就栖息在这方宝地。
蛇口赤湾的天后宫(即妈祖庙),坐落在小南山下,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沿海渔民拜祭的妈祖之神在这片风水宝地上“显灵”。大殿上的妈祖,眉宇间展示出慈母的深情,低垂的明目洞察世间万象,真、善、美化身的她,滋润沿海渔民信众的心田。
妈祖庙历史超600年
有人将赤湾天后宫的“足迹”追踪到南宋时期,天后宫博物馆管理人员阮成洲向记者讲述了一段有趣的历史传说。“赤湾村里老人传言,宋少帝赵昺跳海殉国后。其遗骸随着海浪飘到了赤湾附近,这时天后庙里的一根房梁突然坍塌,人们焚香问卦,方知屋梁是天后娘娘送给少帝的棺材材料,后来就有了今天小南山下的少帝陵。”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把天后庙的前身推到了南宋历史的边缘,但由于没有具体的文字记载,这也只是个历史的猜想。
据阮成洲介绍,“深圳的历史学家发现明人所撰的天妃庙记文才确切知道天后庙的修建年代。”
天顺八年黄谏著《新建赤湾天妃庙后殿记》记载:永乐初,中贵张源“建殿于旧庙东南”。天后宫研究员解释:永乐八年(1410年),宦官张源出使暹罗(今泰国),经珠江口的赤湾时,祭祀天妃庙,得吉兆。后顺利归来,为感谢天妃的庇佑,于是在奏明永乐皇帝朱棣之后,捐资在原天妃庙的东南再建殿宇。这件事在万历十二年吴国光的《重修赤湾天妃庙记》中也有据可查。
由于张源的大力荐建,赤湾妈祖庙成为沿海地区最大的妈祖庙,同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群,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沿海居民已把妈祖当成出海远航、日常家事的保护神,不时在此焚香问卦,特别是每年农历的3月23日妈祖诞,人山人海的信徒更是齐集赤湾妈祖庙。“当时规模宏大,港澳台地区的信徒都相拥而来,场面非常热闹。”
这种旺盛的香火一直持续到新中国的成立,破“四旧”时期彻底遭到破坏。当时,由于各项物资匮乏,天后宫的青砖瓦片被运往附近的施工现场,建筑木材被用到深圳水库建设,整个建筑古迹从世人的视野中消失,最后只剩下沧桑而又斑驳的遗迹。“没有文物保护的意识,最后仅剩下门础和大殿前的一口井。”阮成洲指着殿前的门础向记者介绍。
沿海居民认祖沾灵气
“九十九道门,占地九百亩。”提及规模,“沿海最大的妈祖庙”一头衔加之于赤湾妈祖庙身上并不为过。
自张源修建以来,天后宫不仅对百姓渔民打开方便之门,官宦之家也登殿祭拜,官方色彩日益浓厚,规模也越来越大,殿宇巍峨恢宏,庙貌气象万千,在明清时已成为沿海地区最大的天后宫。
《宝安县志》“太后圣母”记载:至民国年间,赤湾天后庙已有屋大小一百间,里面有许多大小不同的佛像。计有山门、牌楼、月池、石桥、钟楼、鼓楼、前殿、正殿、后殿、左右偏殿、厢房、长廊、碑亭、角亭等建筑二十余处,加上附属建筑、庙产及祀田,占九百亩,成为当时广东著名的九十九道门的大庙。
“直到现在这儿依旧是信徒们首选的拜妈祖的大庙。”阮成洲回想起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的妈祖诞时都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每逢盛会,四面八方的信徒都齐聚天后宫,不仅有大量本地的沿海居民,更有港澳台地区的信徒,他们都怀揣着一颗虔诚的心来到妈祖庙焚香祈福,有些远在东莞的信民还稍带上卤猪肉、水果、食物等,把当地供奉的妈祖神像带到这个妈祖神像前沾点灵气,然后带回家继续奉之高阁,认为它就是妈祖娘娘的化身,是保护神。
作为接待过许多港澳同胞的天后宫,在海峡两岸情感上也有着纽带的作用,“由于都认可妈祖,妈祖诞也加强了与港澳台地区的情感交流。”阮成洲在讲述天后宫重建的意义时如此表示。
抢救性重建天后宫
天后宫沉寂几十年之后,迎来了重建时机。1992年中央高度重视文物复建工作,深圳市南山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把天后宫重建工作列为首要任务。南山区文管办主任张一平草拟修复方案,随后成立专家委员会,由全国古建筑保护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副组长郑孝燮、全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等13位专家带头,谨慎评审修复方案。
天后宫的重建也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视,考虑到妈祖对团结海峡两岸、促进统一有着纽带连接的重要作用,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也对天后宫的复建工作大力支持,并指示一定要办好。
1994年6月拉开重修帷幕,经过将近1年的建设,天后宫在1995年迎来了她全新的面貌。重修后的天后宫突出官式做法、有着宫廷气派,区别于民间小庙,蔚蓝色的色调既显得温馨安详,又辉煌大气,让“海神”妈祖栩栩如立眼前。